來源:本站 發布日期:2025-03-19 瀏覽次數:69次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碳排放核算已成為企業乃至國家衡量環境影響的重要工具。通過精準量化碳排放,企業不僅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還能挖掘節能減排潛力,提升市場競爭力。
組織邊界:可以是單一工廠或企業集團(企業集團按股控比例法和控制法計算)。確定核算企業涵蓋的設施或區域。例如生產系統、輔助生產系統(如供電、供水、運輸等)以及附屬生產系統(如辦公室、職工食堂、車間浴室等)。 運營邊界:運營邊界的設定根據企業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能力劃分為范圍一排放(直接排放)、范圍二排放(能源間接排放)和范圍三排放(其他間接排放)。企業的運營邊界示意圖如下圖所示。
1
圖片來源溫室氣體核算體系
實施碳減排直至實現碳中和是一件跨越幾十年的事情,需要制定一個可以參照的基準,以便判定今后每年的碳減排是否取得了成果。例如,《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諾期內,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5%;中國提交至聯合國的國家自主貢獻減排目標是,到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這里的1990年和2005年就是基準年。
獲取重點用能設備清單
絕大部分碳排放都來自能源的消耗,有了這個清單能識別大部分的排放源,如鍋爐、窯爐、大型電機等。如果沒有重點用能清單,根據用能的種類確定能源分別用在哪些設備上,基本可以識別出能源使用的排放源。
交流工藝流程
根據與技術人員交流工藝流程,初步篩選可能的過程排放,對于可能產生碳排放的工藝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與驗證。
巡場
巡場一般有兩種順序,一種是按照工藝流程的順序,從頭走到尾;另一種是按照工廠建筑物的布局,從一個起點開始,挨個建筑進行巡場。一般情況下,對于工藝流程特別復雜的工廠,建議按照工藝流程走,對于工藝不那么復雜的工廠,可以按照工廠的建筑布局走。
在巡場過程中,除了要對前面確定的排放源進行一一確認,還要查看前面過程中可能遺漏的排放源,對于一些未在工藝流程中出現的可疑設備,要主動詢問其作用,避免有遺漏。涉及工藝流程的部分,我們走到每道工序處,現場查看該工序的物料清單,觀察用了什么原料、產出了什么產品,以及看看里面是否有含碳材料,反應過程中是否有溫室氣體產生或者泄漏,如果有,那么這道工序就是排放源。
列清單
經過前面三步后,完全識別了企業的所有排放源,將識別完的排放源按照范圍一、范圍二排放的分類方式制作一個列表,為之后的碳排放量計算做準備。由于范圍三排放的排放源是固定的,企業只需要根據范圍三排放的排放源和自身的數據情況收集數據。
在排放源識別過程中,有一些不那么重要但是幾乎每個企業都會涉及的排放源,這些排放源大部分情況下都因為排放量太小而不納入計算過程,但是需要識別出來,下表所列的排放源均為容易忽略的,方便企業識別排放源的過程中查漏補缺。
常見的容易忽略的排放源
序號 | 排放源 | 排放源類型 | 說明 |
1 | 備用發電機 | 固定排放源 | 絕大部分企業都有備用發電機,但因為平時很少使用,所以容易忽略 |
2 | 焊接 | 固定排放源逸散排放源 | 大部分生產型企業都有設備維修部,該部門可能會用到乙炔和二氧化碳保護氣,用到前者的設備屬于固定排放源,用到后者的設備屬于逸散排放源 |
3 | 食堂 | 固定排放源 | 食堂可能會用到天然氣,所以是固定排放源,但很多企業的食堂是外包的,當食堂外包且企業不核算范圍三排放時,無須考慮食堂 |
4 | 車輛 | 移動排放源 | 移動排放源包括工廠內生產用的所有移動設備和外部公務用車 |
5 | 滅火器 | 逸散排放源 | 二氧化碳滅火器是最常用的滅火器,通常情況下也不會用到,所以也容易忽略 |
6 | 除銹劑 | 逸散排放源 | 目前大部分工廠使用的除銹劑里都填充了二氧化碳,所以其也算作排放源,雖然排放量非常小 |
7 | 空調 | 逸散排放源 | 目前幾乎所有的制冷設備都填充了以氫氟碳化物為代表的冷媒,如R22、R134a、R404a等,這些都是烈性溫室氣體,一年下來可能會累計產生大量排放 |
8 | 高壓 | 逸散排放源 | 如果企業用電比較多,那么可能涉及變壓器、斷路器中充入的絕緣氣體六氟化硫,六氟化硫也是烈性溫室氣體,所以需要考慮 |
9 | 污水 | 逸散排放源 | 如果企業有自己的污水處理設施,其中又含有厭氧處理段,就有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甲烷并逸散的可能 |
10 | 焚燒 | 過程排放源 | 對于一些生產過程中會產生有機揮發物(VOCs)的企業,應環保要求,需要對含有機揮發物的氣體進行焚燒后在排出,在這個過程中有機揮發物將被氧化成二氧化碳 |
碳排放核算主要有三種方法:排放因子法、質量平衡法和實測法。 通過活動數據(如燃料消耗量)與排放因子(單位活動的排放系數)相乘來計算排放量。 計算公式:溫室氣體排放 = 活動數據(AD)× 排放因子(EF) 數據來源:可采用IPCC、國家標準等缺省值,或本地化實測數據優化因子。 適用范圍:適用于宏觀層面的核算,如國家、省份、城市的碳排放計算。由于地區能源品質差異和機組燃燒效率不同,實際應用中可能存在較大誤差?。 通過計算原料投入與產品產出的碳含量差值來估算排放量。 計算公式:二氧化碳排放量 = (原料投入量 × 原料含碳量 - 產品產出量 × 產品含碳量 - 廢物輸出量 × 廢物含碳量)× 44/12 適用范圍:適用于具體設施和工藝流程的碳排放計算,能夠反映碳排放發生地的實際排放量,區分各類設施和設備之間的差異?。 通過現場監測設備直接測量排放量,這種方法精度高,但成本也較高。 計算公式:基于排放源的實際測量數據來計算碳排放量,包括現場測量和非現場測量?。 適用范圍:適用于重點排放源(如燃煤電廠)或法規要求嚴格的行業。 數據審核:對異常數據進行核實與修正,確保來源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不確定性分析:評估核算方法及數據來源的誤差范圍,優化模型參數。 報告內容:需包含排放總量、分階段排放量、核算方法說明及對比分析(如年度變化),以滿足監管要求或碳市場交易需求。 定期復查核算方法是否適用,更新活動數據與排放因子,并引入新技術(如物聯網監測、AI數據分析)提升核算精度。 碳排放核算是企業邁向綠色轉型的重要一步。通過科學的核算方法,企業不僅能精準量化碳排放,還能為制定減排策略提供數據支持。希望本文能幫助您更好地理解碳排放核算的過程。
5
6